English

浙江国企:战略性调整出成效

1999-11-17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叶辉 刘汉俊 我有话说

说起浙江经济,人们都知道其个体、私营企业发展迅猛,但了解其国有企业成绩卓著的人不算太多。近日,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告诉记者:“浙江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已取得较大成效,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,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,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气候已经形成。”

浙江省国有企业改革的“大气候”始于90年代初开始的战略性调整。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,国有企业从单项改革转向整体推进,重点突破,从单个企业改革转向整体搞好国有经济,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。从此,浙江省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,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,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突破,所有制结构趋向合理,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取得积极进展,一大批国有企业通过改革焕发生机,形成新的竞争优势。

浙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形式是股份制,这一形式首先从引进外资进行嫁接改造开始,如东方通讯、西湖电子、娃哈哈等集团引入国外资金或技术,在嫁接改造中转换企业机制,改善资产结构,使技术得以创新。另一途径是国有企业的强强联合,如由新昌制药厂、仙居制药厂、浙江医药有限公司3家企业组建成跨地区的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,企业实力大大增强。

调整是为了使国有企业布局更加合理,浙江省采取有进有退的战略,国有企业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,使国有企业向大城市、基础产业、高新产业、公益性产业集中。收缩国有经济在竞争性行业的战线,采取的是股份制、承包、出让等形式。1997、1998年,已有500多户企业的国有资产以各种方式退出竞争性领域,转而投向优势企业、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。同时重点扶持医药、化工、电子、机械四大支柱产业,调整和重组丝绸、水泥、纺织三大传统产业。在进退中,国有企业开始向预定的目标集中,到1998年,省属企业和杭州、宁波两市的国有资产已占全省国有资产总量的67.22%,而40%的县市国有资产比重不到5%。近3年,全省国有企业户数减少28.7%,但国有资产增长43.8%,利税增长74.7%。

经过多年的努力,战略性调整使浙江省的国有企业出现了新的格局,国有企业的比重虽然不大,但控制力较强,基本上掌握了全省的经济命脉:国有工业企业60%集中在机械、电子、医药、化工、冶金、水电等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上;电力、自来水和煤气国有企业占80%以上;化学、冶金等原材料产业中的比重均超过50%;电子、医药等新兴产业占47%和41%。在全省各行业中,经营规模最大的企业有一半是国有企业,国有企业的骨干作用十分突出。1998年,全省国有企业中利润超过1000万元的有46家,其中娃哈哈、杭州钢铁厂、杭州气轮机动力集团、西湖电子集团等23家企业利润超过5000万元。

用浙江省省长柴松岳的话说,“浙江省国有企业的比重不大,个头不小”。确实,到1998年,国有经济的比重仅为11.5%,但其控制力却起到了“四两拨千斤”的作用。试看全省23家股票上市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,它们以68.8亿元的国有资本控制着250多亿的社会资本。此外,一批调整后的国有企业从绝对控股转向相对控股。杭州市金龙集团原是个百分之百的国有企业,改制后只留下20%的股份,其余80%的股份卖给职工、经营者和社会法人,该集团以200万国有资本控制着1000万的总股本。

有关领导认为,浙江省国有企业20多年来的改革发展过程,实际上是积极探索和寻找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过程。实践证明,对少数特殊性、垄断性、公益性行为采取国有独资、授权经营的形式,对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采取企业集团、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,国有中小企业分别采取股份合作制、租让制、委托制以及兼并、破产等形式,都是适合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。

亏损是国有企业带普遍性的问题。浙江省1998年制定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3年规划,确定每年解决40户亏损国企的脱困,省政府还和11个市地签订了扭亏责任书,当年,40户亏损企业中就有36户脱困。列入优化资产结构试点的58家企业,已有22家破产,25家被兼并,11家减员增效。今年的扭亏加强了力度,18位省委常委、副省长分别联系1家重点脱困企业,与11个市地签订了40户国企扭亏责任书,目前,已有26户着手开展合并、分立、兼并和破产重组,6户申报了破产计划。与此同时也加大了国企的扭亏脱困工作的力度,取得了成效。权威部门最近调查后透露,浙江省国有大中型企业3年脱困目标可望率先在全国实现。

今年浙江省的国有企业发展势头好于往年,最新统计表明,前3个季度浙江省13000家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629亿元,同比增长16.7%,共实现利税总额315.9亿元,同比增长31.2%。

张德江11月2日在省委工作会议上说,浙江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分两步走,实现两个率先:第一步,到2000年,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,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,率先实现中央提出的三年两目标;第二步,到2005年,基本完成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,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,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